导师的榜样 凡人之楷模—学习李叔同先师点滴体会

    |     2008年11月20日   |   研究成果   |     评论已关闭   |    2289

弘一法师(李叔同)往生(一九四二年九月初四)近66个年头。在即将迎来一百周年华诞之际,缅怀对先师的敬仰和悼念,重温夏丐尊、丰子恺、叶圣陶等代序的《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书,无不为他的爱国精神—-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所钦佩,真为他精通绘画、音乐、诗歌、书法等艺术博学所陶醉,更为他的人格、学问境界所佩服。种种演讲和附录均反映叔同先生为民、为社会抒发菩提心,专修净土宗的神性。无愧为众生之楷模,我们的榜样。

联系当前在全国提倡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政方针,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倡导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公众素质教育。作为干部更应该为人师表,做好人民的公仆。而李叔同先生与青年谈及的四项可谓金玉良言。

一、惜福: 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
二、 习劳:  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唯寻常人、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就
是上层地位者也要常常劳动才行。凡是自己动身去做,不可依赖
别人。
三、 持戒:  五戒中的杀、盗、淫、妄是绝对禁止,饮酒、抽烟也以少为好。
四、 自尊:  自己尊重自己,喜欢别人尊重我,就必须从自己尊重做起。如果
能增长菩提心,远离烦恼垢,则人能安心。社会更安宁。

社会分工决定了各行业一些精英,或是由于他们超出常人的苦难的磨砺,或是由于他们的刻苦修炼,而使自己具有了神性。弘一法师他虽然身处滚滚的人流之中,但却又分明离我们远去了。他已告别了人类,已完成了对世俗的超越。如他正孤独的立着,望者我们这些在风尘中奔波,为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为生存而互相诋毁的俗众。他越过或者说省略了人世间,正朝苍茫无极的远处望着。也许,只有经过苦难才能获得神性。反过来说,神性的获得,必经苦难。苦难是造物主馈赠于人的瑰宝。人之升腾,犹如铁需要烈火方能成刚。这苦难便是那美丽的烈火,它烧去人的杂质与诸多丑陋,而只讲清纯,强度与一番精神留了下来。这苦难也许是从天而降,使人躲闪不及。他起初可能感到无法忍受,觉得他是这世界上最叫人怜悯,也最让自己怜悯的苦人。然而不久,他从苦难承受中领略到了一种升自内心深处的快感。他有了悲天悯人的情怀,有了对世界逐步明彻的看法,有了诸多超人一等的精神。也许对每些人,天并不降苦难。但,这并不能阻止他去追求神性。因为到此境界他深刻理解,对幸福的理解与享受并不来自于幸福,而恰恰来自于苦难。因此,所有宗教的基于教义,都在向人们讲述这 一点:神是在苦难中完成自己的。无论是菩提树下的释迦摩牟尼,抑或其他各类宗教所宣扬的形象不是享乐的形象,而是受难的形象。

大约正因为如此,宗教的修身,最基本的课程,便是体味苦难。综观叔同先哲修持法,包括净宗问辩和律学要略等均是开导众多众生真正的佛学崇高而伟大。读者只要穷究自身的意义,便可相信这话。转而三思:想一想,一时找不到根据,而难于答复。再想一想,就会感到疑惑与虚空。你三想的时候,也许会感到苦闷与悲哀。这时候你就要请教“哲学”,和他的老兄“宗教”,才会相信真正的佛教高于一切。

弘一法师提倡的知恩图报,就是当前颂扬之感恩道德。一个人一定要有自知之明,更应有一颗感恩心。不管是对青年教徒的演讲,还是与平辈,同事的交谈,包括自己所留诗词曲歌和美学思想抒发,把毕生精力创造的智慧和心血献给了国家。明理而睿智,风范长存。他的《祖国歌》《送别》等都是最真实的写照。虽然斯人已去,然而继承和发扬先哲精神,鞭策彼此做好本职工作前提下,通过对各种哲学和宗教的比较研究,深化和通俗化阐述、宣传“和谐世界,从我开始”的法则,在此时刻顿悟叔同先生的教诲,倍感悲欣交集。